參考消息網12月1日報道 近日,參考消息報社攜手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國家安全政策委員會、中國政治學會政治與戰略文化專業委員會及北京大學,聯合主辦了第十三屆中國國家安全論壇,邀請全國各地專家學者研討“西太平洋戰略態勢與中國國家安全”。本報特選摘部分專家發言,以饗讀者。
  □中國社科院國際法所海洋法與海洋事務研究中心主任 王瀚靈
  從自然地理角度來說,亞太地區包括太平洋和印度洋,印度洋連接了亞洲和非洲。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說,亞太範圍比這個還要廣,不但太平洋和印度洋連接了南極,亞太甚至還包括了北極的大部分。亞太經合組織(APEC)成員俄羅斯、美國、加拿大都是北冰洋國家。美國的亞太戰略實際上是“三洋”戰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
  我們長期以來是近海防衛,局限於第一島鏈,現在正處於努力突破第一島鏈的艱難階段。我們在戰略上註重西太平洋,正處在從傳統陸權國家向海陸並舉轉變的歷史階段。從國家海洋發展實力來看,我們處於艱難的維權階段。我們維的權是國家最基本的海洋權益。同時,我們還要拓展、維護遠洋利益。
  目前,我國海洋立法、執法要能夠維護我國海洋安全利益,還面臨艱巨的任務。第一,我國大量島礁被外國占領,而且沒有有效法律維護。第二,我國管轄海域安全利益受到侵害,沒有有效法律維護手段。日本、菲律賓、越南侵犯我國專屬經濟區,我們沒有做到有效維護;現有的法律,包括國際海洋法、我國國內法和有關執法手段,沒有辦法遏制美國抵近偵察。第三,我國管轄海域範圍內大量海洋資源被掠奪。第四,國際海上航行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比如海盜,比如馬六甲海峽、霍爾木茲海峽等用於國際航行的海峽易被外國軍事控制。
  那麼,我們能夠採取什麼樣的對策?我們要把提出的亞洲安全觀、共同安全觀法律化,並落實到海洋安全上。我們要建立地區海洋、海上安全通道的國際法律機制,比如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因為我們不是沿岸國,只能通過國際機制參與,比如亞丁灣護航就給我們提供了機會。我們要制定國家海洋戰略,制定海洋基本法,加強科學的海洋立法,加強海上執法,把依法治國方略貫徹到海洋安全領域;要積极參与國際海洋立法,改變對我們不利的法律,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海洋法律秩序;要善於運用法律手段維護海洋權益,比如運用法律手段管控解決海洋爭端,包括島礁主權、海洋劃界、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等,善於運用法律手段應對非傳統安全,維護海洋安全利益。
  
  【延伸閱讀】外媒:中俄地中海軍演彰顯中國海洋雄心
  參考消息網11月25日報道 外媒稱,俄羅斯和中國2015年將舉行至少兩次海軍演習,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蓋·紹伊古表示俄羅斯和中國打算在亞太地區創造一個地區共同安全體系。
  日本外交學者網站11月22日發表題為《俄羅斯、中國將在地中海和太平洋舉行海軍演習》的報道稱,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蓋·紹伊古表示,俄羅斯和中國2015年將舉行至少兩次海軍演習。演習將在地中海和太平洋進行。塔斯社援引紹伊古的話稱:“我們計劃於明年春天在地中海舉行常規聯合海軍演習。”他還補充說:“另一場聯合海軍演習計劃在太平洋舉行。”
  紹伊古是在北京與中國國防部長常萬全會面後作出上述講話的。他還指出,俄羅斯和中國打算在亞太地區創造一個地區共同安全體系。這位部長補充說,俄羅斯和中國都對美國打算增加在亞太地區駐軍日益感到擔憂。
  一些分析家也認為,目前俄羅斯和中國恢複合作可能變成亞太地區長期的地緣政治定勢。兩國在國防問題上合作已經有一段時間,既包括雙邊合作,也包括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的合作。
  紹伊古強調稱,俄羅斯和中國的關係是首要問題,他在與常萬全對話後指出:“在極端動蕩的全球局勢下,加強我們國家間的睦鄰友好關係尤為重要。”他補充說:“通常俄羅斯和中國領導人之間的私人會面會給雙邊合作發展帶來強有力的推動。”
  決定在地中海舉行軍演與北京自身的海洋雄心極為吻合。作為海軍現代化的一部分,中國打算改進人民解放軍海軍的角色,使其更接近遠征部隊,不僅能在中國近海,也能跨越半個地球執行任務。最近幾個月,中國在遠海舉行了軍演,包括與伊朗海軍的聯合軍演。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網站11月21日發表題為《俄羅斯、中國計劃軍演和軍售,它們可能建立同盟嗎?》的報道稱,俄羅斯和中國正計劃明年在地中海和太平洋舉行大規模海上演習。兩國經濟和政治合作不斷深化似乎在推動這兩個大國至少討論一下組建軍事集團的想法。
  俄羅斯官員說,將要舉行的海上演習旨在證明俄羅斯和中國艦隊能夠在有半個地球之遙的兩個水域聯合行動。這距離成立一些分析家多年來預言的“東方的北約”還很遙遠。但是兩國的經濟關係發生了量的飛躍,僅在過去幾個月簽訂的兩大能源合同總額就接近1萬億美元。隨著俄羅斯全力以赴準備與西方進行開始看上去像是長期的對峙,而中國與美國盟友的領土爭端愈演愈烈之際又要考慮如何保護自己的後方,俄羅斯官員第一次提出建立永久的安全同盟是一個理想的目標。
  一旦成立,這樣一個集團將主宰歐亞大陸,從波羅的海、到北冰洋、到太平洋、再到南中國海,都有海軍基地。俄羅斯的尖端武器與中國龐大的人口和工業基礎結合在一起,可能產生一個最終堪與北約匹敵的武裝龐然大物。
  俄羅斯世界經濟和國際關係研究所專家亞歷山大·薩利茨基說:“不管我們喜歡與否,世界正在出現新的兩極。俄羅斯與中國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政治和外交協作,而且這似乎在與日俱增。”
  中俄在維護中亞地區的安全方面有共同的利益。它們雖然競爭那裡的資源,但是都擔心伊斯蘭恐怖主義擴散蔓延。
  但是在世界上相隔遙遠的海洋上舉行聯合演習表明莫斯科與北京有更宏大的意圖。分析家說,它們的目標不同,但至少在眼下,是互補的。
  俄羅斯首屈一指的中國問題專家謝爾蓋·盧賈寧說:“俄羅斯的意圖主要是政治性的,它想要打‘中國牌’來對付西方。中國與之配合的主要原因是它希望得到俄羅斯的軍事技術。它在利用這個形勢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在今年之前,俄羅斯一直拒絕將其最新武器賣給中國。但是現在莫斯科似乎願意向中國提供其最新的戰鬥機——多用途蘇-35以及最新的防空系統S-400。
  (2014-11-25 11:47:52)
  
  【延伸閱讀】以海洋科技創新助推“藍色經濟”發展
  新華社記者張晟
  北京(CNFIN.COM / XINHUA08.COM)--海洋不僅是亞太地區各經濟體聯繫的紐帶,更對各成員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構建亞太海洋合作新型伙伴關係,推動藍色經濟可持續發展,將是APEC未來發展的重要一環。
  今年8月底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四屆海洋部長會通過了《廈門宣言》。《廈門宣言》鼓勵各成員深化APEC藍色經濟共識,推動海洋事務在各成員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主流化,鼓勵實施APEC藍色經濟示範項目等。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認為,《廈門宣言》將成為亞太海洋合作進程中一個新的重要里程碑,也必將成為指導APEC未來海洋合作的極為重要的綱領性文件。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陳連增表示,“今後將在APEC框架下繼續推動藍色經濟發展,加強與各成員對話交流,分享推廣藍色經濟發展成功經驗,制定藍色經濟合作框架,建立區域合作網絡”。
  從我國海洋經濟發展情況來看,近年來“藍色經濟”呈快速發展趨勢,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明顯提升。國家海洋局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實現海洋生產總值25796億元,同比增長8.6%。其中海洋第一產業增加值1091億元,同比增長5.2%;海洋第二產業增加值1.1868萬億元,同比增長9.1%;海洋第三產業增加值1.2837萬億元,同比增長8.9%。2013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為54313億元,比2012年增長7.6%(可比價),海洋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5%。
  值得註意的是,如何讓“藍色經濟”更加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成為當前亞太地區普遍關心的焦點問題。近年來,我國在以體制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促進藍色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一,註重體制機制創新對海洋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2011年6月,國務院批准成立了首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浙江舟山群島新區;今年6月,國務院又批覆成立山東青島西海岸新區,進一步加大了探索海洋經濟科學發展新路徑、促進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率先轉型發展的力度,為實現藍色經濟可持續發展、建設海洋強國註入新的動力。作為我國第九個國家級新區,青島西海岸擁有扼守京津海洋門戶,輻射內陸、連通南北、面向太平洋的戰略區位優勢,是我國海洋經濟“陸海統籌”發展的試驗田。青島西海岸新區計划到2020年實現海洋高新產業產值年均遞增18%以上,力爭突破3000億元,使海洋科技對海洋經濟的貢獻率達到70%。
  目前,我國海洋經濟已初步形成“5+N”的格局,其中5是指全國五大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地區,即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福建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天津海洋經濟科學發展示範區;N是指包括遼寧沿海、江蘇沿海、廣西北部灣和海南島等在內的其它以海洋經濟為主要特色的區域。
  第二,海洋新興產業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海洋服務業呈現較快發展,藍色經濟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通過科技創新,擴大海洋資源的利用範圍,提高開發利用效率。科技創新是轉變海洋資源開發方式、促進海洋經濟轉型升級的核心要素和重要支撐。在可再生資源方面,2013年我國海洋可再生能源累計裝機容量約為2010年的2.8倍,海上風能發電步入商業化運行階段。全年海水利用業實現增加值12億元,比2012年增長9.9%(可比價)。2010年,在國家海洋局、財政部的聯合推動下,設立了海洋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對我國海洋能技術由研發向工程示範和產業化應用發展起到重要的支撐和推動作用。到2013年,專項資金已投入8億元,支持了91個海洋能項目的研發及應用,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海洋能技術的發展。力爭到2015年末,建成總容量5萬千瓦的各類海洋能電站。
  此外,海水資源利用產業也得到較快發展,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我國海水淡化的產水能力已從10年前的每天不足3萬噸,上升到現在的日產90萬噸,全國擬建、在建海水淡化工程規模達日產200萬噸。海水淡化從業企業已達百餘家,年產值逐年遞增。2008年-2013年,我國海水利用業年產值呈穩步增長態勢,年均增加值11億元。 ;
  第三,近年來我國海洋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升,海洋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隊伍不斷壯大。今年7月份發佈的中國海洋發展指數報告顯示,2013年我國海洋科技創新子指數為113.0,比2012年增長4.4,2010—2013年子指數年均增速為4.2%;2013年海洋科技人員為32349人,比2010年增長9.0%;海洋科研經費投入也逐年提升,有力地促進了海洋經濟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和國家海洋局還批准了天津、廣州、湛江、廈門、舟山、青島、煙臺、威海等8個城市作為海洋高技術產業基地試點,以進一步推動海洋高技術產業高端發展、集聚發展。
  (2014-11-10 09:27:06)
  
  【延伸閱讀】東海區海洋產值占中國四成 福建成兩岸海洋經濟深度合作先行區
  中新社廈門11月8日電 (記者 陳悅)中國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局長劉刻福8日在廈門發佈2013年東海區海洋經濟發展報告。報告顯示,去年東海區海洋生產總值達2.1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占中國海洋生產總值的四成。其中,海洋油氣業增加值(EVA)達到7.2億元,有三成多的增長。
  東海分局履行北起江蘇省連雲港,南至福建省東山縣詔安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海域有關海洋監督管理職責,區內有毗鄰東海的上海、江蘇、浙江、福建三省一市。
  報告亦顯示,在三省一市中,上海海洋生產總值最高,去年接近6000億元,福建則為去年海洋生產總值增長最快的省份,增幅超過三成一。
  東海區主要產業仍以海洋旅游、海洋交通運輸、海洋漁業居於前三位,去年的增加值都達到了千億元。海洋旅游尤其以3600多億元的增加值位居榜首。
  此外,東海區海洋新興產業也有飛速增長。海洋工程建築業在去年獲得96倍以上的增長,增加值從2012年的5億多元猛增至564億元。其餘如海洋生物醫葯業等,也有40多倍的增幅。
  報告還透露。“蘇北淺灘‘怪潮’監測預警關鍵技術研究及示範運用項目”已建立業務化監測平臺,成為中國首個實現全景觀測海上監測點。
  報告稱,福建已被確定為兩岸海洋經濟深度合作的先行區。而當日報告發佈後,閩台(福州)藍色經濟產業園簽約了一批新項目,其中的利嘉台隆生物科技園項目,首期面積500畝,投資5億多元,將建設包括臺灣生物醫葯、醫療機械,新興生技、健康保健、美容化妝等產業,打造臺灣健康產業產品生產基地、流通平臺、商貿港口。(完)
  (2014-11-08 15:36:17)
  
  【延伸閱讀】 2014廈門國際海洋論壇暨第四屆發展中國家海洋可持續發展部長論壇在廈門舉行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11月7日,2014廈門國際海洋論壇暨第四屆發展中國家海洋可持續發展部長論壇在廈門舉行。本屆廈門國際海洋周以“海上絲綢之路與藍色經濟合作”為主題。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11月7日,2014廈門國際海洋論壇暨第四屆發展中國家海洋可持續發展部長論壇在廈門舉行。本屆廈門國際海洋周以“海上絲綢之路與藍色經濟合作”為主題。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
  (2014-11-07 21:42:13)  (原標題:獨家專訪王翰靈:用法律手段維護中國海洋安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i93yixy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